徐州六旬老人卖废品攒钱救助河南残疾男
昨日下午1点13分,在金山东路北侧的丹桂园小区3号楼一个略显狭窄的房间内,两位老人正吃午饭:一碗白菜粉条、一碗咸菜、两碗小米稀饭摆在一块用白色展示柜充当的“餐桌”上。
午后的阳光照不进这间并不朝阳的房子,不足80平方的房间有点阴凉。饭桌前的电视机正播着一部电视剧,声音有些响,一位驼背的老人放下碗筷,拿起遥控器调了调,没起作用,他只好起身将电视关掉。关电视的老人叫刘祥林,今年68岁。他和老伴的午餐在20分钟后结束。
昨天上午,从河南打来的一个电话称这个老人对他10年的关心,让他有了生存的信心。记者也为此找到老人的家,了解了这个藏了10年的“爱心故事”。
捡废品攒钱资助他人
11月19日,河南的周建国再次收到刘祥林的来信,和往常一样,信中夹着200元现金。“刘叔让我不能亏待自己,可以让人帮着买些吃的穿的。”昨天上午,在打给记者的电话中,河南口音很重的周建国说,他“想刘叔了!”
此刻,周建国不会知道,刘祥林在寄给他的生活费中,很多均是老人通过捡拾废品攒下的钱。在刘祥林家中,当他的老伴说起这些事情时,老人无奈地笑着摆摆手,示意老伴不要说下去了。
小区中的一些邻居,也习惯了这个驼背的老头,只要有空就会在小区里转悠。“废纸箱、盒子、饮料瓶,有时发现谁扔下的一根铁丝,他也要捡起来。”邻居们有时不解,会问他捡这些干什么?刘祥林也不解释,笑着说,“有用。”从刘祥林写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捡拾废品的经历。“今天卖了点东西,换了12.5元钱,差不多快攒到200元了,到时就给小周寄去。”这本日记是刘祥林记录家庭花费和一些事情所用,他会把写有周建国的内容折起来,方便查询,以提醒他是不是到了该给小周寄钱的时间。
因为儿子也有同样的病,刘祥林知道病人最需要什么。除了陆续寄些钱之外,他更多的是将自己订阅的杂志和报纸寄给周建国。
“让他知道珍惜生命,要有信心。这个道理,他多读一些书就会懂得。”为此,每年刘祥林都会多出一笔订阅书刊杂志的费用。在他居住的单元楼底下,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的就是用来装报纸杂志的报刊箱。
最近,喜欢绘画的刘祥林正筹备将他的一些画卖掉,“为小周再寄一些钱,鼓励他积极治疗。”老人有些喃喃自语地告诉记者,如果他在徐州就好了,还能帮他张罗一个小型的阅览室,有人来看书,他就不孤单了。
一封信开始了10年的交流
2001年,一本介绍周建国和妻子相识相恋的杂志,被徐州的刘祥林闲来无事翻阅时发现。而此刻,刘祥林正经受着和周建国同样的心情。他的二儿子因患有强直性脊椎炎也卧床多年。“刘叔,你给我的信已收到,十分感谢你对我的关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好好活着面对人生。”这是一封从河南寄来的信件,收信人就是刘祥林。落款时间为2001年4月23日。也就是从这封信开始,写信人周建国和刘祥林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爱心之路。当年31岁的周建国,因强直性脊椎炎已卧床10年。
“我就是想给他信心,或许这是缘分,一直到现在。”10年以后,当刘祥林坐在窗台前,翻起周建国寄给他的一封封信件时,语气平静而温和。
一边是自己的儿子,一边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刘祥林感觉到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安排,他开始把给周建国写信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给我儿子什么样的安慰,我就会原封不动的将话写在纸上寄给他。”
知道强直性脊椎炎病人写信很困难的刘祥林,在每封信的后面都会不忘叮嘱周建国,“不方便来信,可不写。勿强为之,手机发短信即可。”周建国不知道,并不会用手机发送短信的刘祥林,每次只要收到周建国的短信,则会让大儿子或者孙子、孙女们代发短信。
从徐州买电视送到河南
2003年9月27日晚7点多,在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市)永兴镇王楼村的农村土路上,两名抬着一个装有电视机包装箱的徐州男子,正打听一个叫“周建国”的村民住处。
与周建国通信2年多之后,刘祥林得知他想要一台彩电的愿望后,决定买一台亲自送到河南去。他要看看这个和儿子同样命运的人,究竟生活得怎样。临行前,老伴不放心曾患强直性脊椎炎落下后遗症导致驼背严重的刘祥林长途跋涉,让他找了一位朋友帮忙。
第二天早晨6点,刘祥林就和朋友乘上了去往开封的火车。抵达开封后,他们找来棍子,从托运部取出彩电,然后用绳子捆扎好搭在棍子中间,两人抬着赶到汽车站搭乘到尉氏县的班车。
经过50公里路途的颠簸,班车驶入尉氏县城。刘祥林继续换乘汽车前往永兴镇。在永兴镇搭上一辆三轮车去王楼村时,天色已经开始慢慢黑下来。
“小周就躺在一个阴暗的房子里,靠一个智障的弟弟送饭给他,老婆那时也离开他了,留下了两个女儿。”虽然在来的路上,刘祥林已经设想好了多个悲惨的局面,但周建国的生活环境还是让他“偷偷抹了一把眼泪”。
那晚,刘祥林佝偻着身子,帮助周建国调试好电视。当电视机出现图像和声音时,已经三十多岁的周建国笑得像个孩子,抓着刘祥林的手使劲地晃呀晃。
2005年,刘祥林再次通过快递的方式给周建国送去一台电视机。但周建国在最近的一次回信中说,“刘叔,您最早送的电视机,我还看着,中看。”
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
昨天记者赶到刘祥林老人家时,他和老伴刚从矿山医院回来。二儿子正在做康复治疗,老伴需要整日整夜守在那里。昨天正好是医生休息,他们也赶回家中,将儿子的衣服洗洗,然后还要回到医院。
如今,说起刘祥林帮助河南周建国的事情,老伴虽然不解,但多少已经认同,“我们就是感觉对不住儿子,他手术时还差一些钱,我是借了妹妹8000元,然后我们拿了2000元,凑了1万给的儿子。”
打开刘祥林老人的整个人生履历,你会发现老人的一生一直在做着帮助弱者的事情。
由于上世纪60年代常年在冷库工作,使他患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来发展成强直性脊椎炎。医治了5年,病情虽然好转,但从此开始驼背行走。
在儿子生病这些年,刘祥林感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关心。他也自此开始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平时只要听到哪里有残疾人生活困难的消息,刘祥林就会买上物品,骑上自行车去看看。
“每个月我和老伴2000多点的工资,很多情况下就会成为‘爱心基金’。”现在,刘祥林老人的二儿子病情正向好的方面发展,即使有大儿子的帮助,老人的经济状况还是很吃力。
虽然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再去做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不过刘祥林总有一句话回应他们,“再有钱的人,他乱花掉了,一点意义都没有;我虽然没钱,但却能帮助一些人,就会很有意义。”
采访结束后,刘祥林执意送记者出门。他看到在楼道内侧堆着的几个饮料瓶有点散乱,他缓缓弯下腰,用手将瓶子归拢到了一起。“这些瓶子,加起来会卖1块多钱。”
午后的阳光照不进这间并不朝阳的房子,不足80平方的房间有点阴凉。饭桌前的电视机正播着一部电视剧,声音有些响,一位驼背的老人放下碗筷,拿起遥控器调了调,没起作用,他只好起身将电视关掉。关电视的老人叫刘祥林,今年68岁。他和老伴的午餐在20分钟后结束。
昨天上午,从河南打来的一个电话称这个老人对他10年的关心,让他有了生存的信心。记者也为此找到老人的家,了解了这个藏了10年的“爱心故事”。
捡废品攒钱资助他人
11月19日,河南的周建国再次收到刘祥林的来信,和往常一样,信中夹着200元现金。“刘叔让我不能亏待自己,可以让人帮着买些吃的穿的。”昨天上午,在打给记者的电话中,河南口音很重的周建国说,他“想刘叔了!”
此刻,周建国不会知道,刘祥林在寄给他的生活费中,很多均是老人通过捡拾废品攒下的钱。在刘祥林家中,当他的老伴说起这些事情时,老人无奈地笑着摆摆手,示意老伴不要说下去了。
小区中的一些邻居,也习惯了这个驼背的老头,只要有空就会在小区里转悠。“废纸箱、盒子、饮料瓶,有时发现谁扔下的一根铁丝,他也要捡起来。”邻居们有时不解,会问他捡这些干什么?刘祥林也不解释,笑着说,“有用。”从刘祥林写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捡拾废品的经历。“今天卖了点东西,换了12.5元钱,差不多快攒到200元了,到时就给小周寄去。”这本日记是刘祥林记录家庭花费和一些事情所用,他会把写有周建国的内容折起来,方便查询,以提醒他是不是到了该给小周寄钱的时间。
因为儿子也有同样的病,刘祥林知道病人最需要什么。除了陆续寄些钱之外,他更多的是将自己订阅的杂志和报纸寄给周建国。
“让他知道珍惜生命,要有信心。这个道理,他多读一些书就会懂得。”为此,每年刘祥林都会多出一笔订阅书刊杂志的费用。在他居住的单元楼底下,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的就是用来装报纸杂志的报刊箱。
最近,喜欢绘画的刘祥林正筹备将他的一些画卖掉,“为小周再寄一些钱,鼓励他积极治疗。”老人有些喃喃自语地告诉记者,如果他在徐州就好了,还能帮他张罗一个小型的阅览室,有人来看书,他就不孤单了。
一封信开始了10年的交流
2001年,一本介绍周建国和妻子相识相恋的杂志,被徐州的刘祥林闲来无事翻阅时发现。而此刻,刘祥林正经受着和周建国同样的心情。他的二儿子因患有强直性脊椎炎也卧床多年。“刘叔,你给我的信已收到,十分感谢你对我的关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好好活着面对人生。”这是一封从河南寄来的信件,收信人就是刘祥林。落款时间为2001年4月23日。也就是从这封信开始,写信人周建国和刘祥林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爱心之路。当年31岁的周建国,因强直性脊椎炎已卧床10年。
“我就是想给他信心,或许这是缘分,一直到现在。”10年以后,当刘祥林坐在窗台前,翻起周建国寄给他的一封封信件时,语气平静而温和。
一边是自己的儿子,一边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刘祥林感觉到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安排,他开始把给周建国写信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给我儿子什么样的安慰,我就会原封不动的将话写在纸上寄给他。”
知道强直性脊椎炎病人写信很困难的刘祥林,在每封信的后面都会不忘叮嘱周建国,“不方便来信,可不写。勿强为之,手机发短信即可。”周建国不知道,并不会用手机发送短信的刘祥林,每次只要收到周建国的短信,则会让大儿子或者孙子、孙女们代发短信。
从徐州买电视送到河南
2003年9月27日晚7点多,在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市)永兴镇王楼村的农村土路上,两名抬着一个装有电视机包装箱的徐州男子,正打听一个叫“周建国”的村民住处。
与周建国通信2年多之后,刘祥林得知他想要一台彩电的愿望后,决定买一台亲自送到河南去。他要看看这个和儿子同样命运的人,究竟生活得怎样。临行前,老伴不放心曾患强直性脊椎炎落下后遗症导致驼背严重的刘祥林长途跋涉,让他找了一位朋友帮忙。
第二天早晨6点,刘祥林就和朋友乘上了去往开封的火车。抵达开封后,他们找来棍子,从托运部取出彩电,然后用绳子捆扎好搭在棍子中间,两人抬着赶到汽车站搭乘到尉氏县的班车。
经过50公里路途的颠簸,班车驶入尉氏县城。刘祥林继续换乘汽车前往永兴镇。在永兴镇搭上一辆三轮车去王楼村时,天色已经开始慢慢黑下来。
“小周就躺在一个阴暗的房子里,靠一个智障的弟弟送饭给他,老婆那时也离开他了,留下了两个女儿。”虽然在来的路上,刘祥林已经设想好了多个悲惨的局面,但周建国的生活环境还是让他“偷偷抹了一把眼泪”。
那晚,刘祥林佝偻着身子,帮助周建国调试好电视。当电视机出现图像和声音时,已经三十多岁的周建国笑得像个孩子,抓着刘祥林的手使劲地晃呀晃。
2005年,刘祥林再次通过快递的方式给周建国送去一台电视机。但周建国在最近的一次回信中说,“刘叔,您最早送的电视机,我还看着,中看。”
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
昨天记者赶到刘祥林老人家时,他和老伴刚从矿山医院回来。二儿子正在做康复治疗,老伴需要整日整夜守在那里。昨天正好是医生休息,他们也赶回家中,将儿子的衣服洗洗,然后还要回到医院。
如今,说起刘祥林帮助河南周建国的事情,老伴虽然不解,但多少已经认同,“我们就是感觉对不住儿子,他手术时还差一些钱,我是借了妹妹8000元,然后我们拿了2000元,凑了1万给的儿子。”
打开刘祥林老人的整个人生履历,你会发现老人的一生一直在做着帮助弱者的事情。
由于上世纪60年代常年在冷库工作,使他患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来发展成强直性脊椎炎。医治了5年,病情虽然好转,但从此开始驼背行走。
在儿子生病这些年,刘祥林感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关心。他也自此开始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平时只要听到哪里有残疾人生活困难的消息,刘祥林就会买上物品,骑上自行车去看看。
“每个月我和老伴2000多点的工资,很多情况下就会成为‘爱心基金’。”现在,刘祥林老人的二儿子病情正向好的方面发展,即使有大儿子的帮助,老人的经济状况还是很吃力。
虽然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再去做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不过刘祥林总有一句话回应他们,“再有钱的人,他乱花掉了,一点意义都没有;我虽然没钱,但却能帮助一些人,就会很有意义。”
采访结束后,刘祥林执意送记者出门。他看到在楼道内侧堆着的几个饮料瓶有点散乱,他缓缓弯下腰,用手将瓶子归拢到了一起。“这些瓶子,加起来会卖1块多钱。”